5月22日,全球最大PC制造商聯想集團(00992)發布2024/25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2024/25財年,公司全年營收達691億美元(約4985億元),同比增長21%,創歷史第二高位;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non-HKFRS)下全年凈利潤14億美元(約104億元),同比增長37%。第四季度因非現金的認股權證公允價值損失,而導致凈利潤同比下降64%,但第四季度營收仍同比增長23%至170億美元(約1235億元)。
AI驅動營收增長
在全年營收結構優化之下,聯想集團三大業務板塊均實現雙位數增長。
智能設備集團(IDG)全年實現營收505億美元(約3485億元),同比增長13%,PC全球市占率擴大至23.7%,領先第二名3.6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方案集團(ISG)全年實現營收145億美元(約1000億元),同比激增63%,下半年實現扭虧為盈;方案服務集團(SSG)全年實現營收85億美元(約586億元),同比增長13%,運營利潤率達到21.1%。
受生成式AI需求推動,聯想集團通過涵蓋基礎設施、邊緣設備及服務的完整全棧式AI 解決方案的組合,推動IDG業務的全球占有率同比增長1.2%至創紀錄的25%,其中游戲類PC收入同比增長超13%;ISG業務全年營收增長63%,主要受多元化客戶組合及搭載先進液冷技術等AI優化基礎設施產品的需求影響;SSG業務連續四年錄得創紀錄的營收和利潤,運營利潤率為所有業務之首。
《財中社》注意到,聯想集團正從硬件廠商轉型為“AI全棧服務商”。
據IDC預測,到2027年AI PC將占全球PC出貨量的超60%。而作為全球AI PC先行者,聯想集團全年AI PC出貨量超額完成目標,在Windows AI PC品類中市占率居首。2024/25財年,聯想PC業務營收增長13%,非PC業務占比提升至47%。
公司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AI PC不僅帶動用戶換機需求,還將提升產品均價,成為IDG業務的新增長點。
同時,公司全年研發支出達23億美元(約167億元),同比增長13%;研發人員占比提升至27.8%,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這為聯想集團在AI時代的創新提供了人才基礎。
目前,公司在混合AI戰略方面取得多項重要進展。例如,推出搭載Moto AI的首款AI折疊手機、個人及企業級AI超級助手,并構建“Lenovo Hybrid AI Advantage”核心解決方案。
而對于2024/25財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64%至9000萬美元(約6.5億元),公司解釋稱,這是由于對2025年1月發行的三年期認股權證按公允價值計量產生了1.18億美元非現金損失。
若剔除該影響,調整后第四季度凈利潤為2.78億美元(約20億元),同比增長25%。全年non-HKFRS凈利潤達14億美元(約104億元),同比增幅37%。
全球化布局對沖關稅風險
2024/25財年,聯想在中國的營收為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占營收比23%;在亞太(除中國外)區的營收為129億美元,同比增長29%,占比19%;在歐洲/中東/非洲(EMEA)的營收為169億美元,同比增長16%,占比24%;在美洲的營收為233億美元,同比增長19%,占比34%。
有分析指出,聯想IDG與PC業務的增長,部分受益于供應商和用戶為應對美國潛在關稅而提前下單,這一增長本質上是關稅政策下的“訂單前置”效應,可能透支未來需求。
但據楊元慶透露,聯想應對地緣風險的全球化戰略核心,是端到端的業務模式和“中國+N”的全球化制造布局。
不同于制造和開發設計外包的廠商,聯想通過自主制造,建立起了端到端的業務模式。從產品開發到市場預測,從采購到制造,從銷售到服務,都能夠完全掌控。
而“中國+N”的全球化制造布局是指,中國作為聯想主要的生產制造基地和零部件供應地,“+N”則代表了在全球其他關鍵市場的本地化制造和運營能力。例如,聯想在歐洲和中東市場,90%的服務器產品產自聯想匈牙利工廠。
楊元慶稱,全球化運營“不是抱佛腳能夠抱來的”,而是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來的。他在業績會上強調,聯想的增長“不靠犧牲利潤”,并承諾未來將保持“市場份額不掉、利潤不掉”。
自財報發布后,聯想港股當日跌5.43%。但機構普遍認為,公司基本面仍穩健。
摩根士丹利維持聯想集團目標價11.4港元以及“增持”評級,對聯想2026-2027財年盈利預測大體保持不變。摩根士丹利指出,聯想將受惠于高端AI和云端AI。聯想ISG業務在2025財年第四財季是連續兩個季度錄得盈利,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一業務在接下來的季度中會持續盈利,同時預計IDG業務在6月底止財季,會錄得按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