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一年,臨危受命的蔣凡,究竟為阿里帶來了什么?
這是淘天第17個雙11,也是蔣凡回歸后的第1個雙11。2024年11月21日,“離場”四年后歸來,蔣凡仍是阿里體系中最年輕的核心高管之一,也是被寄予厚望能打出防守反擊戰的“關鍵先生”。
在他回歸這一年里,阿里電商業務從組織架構到戰略方向,都經歷了一場重塑,“大淘寶戰略”雛形已現。尤其是4月至今,淘寶閃購成為蔣凡回歸后最大手筆。
淘寶閃購的玩法,說來并不復雜,在淘寶設置名為淘寶閃購的入口,跳轉至餓了么,再依托餓了么平臺擴充商超等非餐飲品類,也就是從外賣拓展品類到各類即時零售。對于用戶來說,你能讓外賣騎手送來一個扳手或者一袋螺絲釘。
今年雙11,淘寶閃購作為即時零售平臺,將全面參與此次購物節。
即時零售的玩法并不新,作為對手的美團已經做了很久。今年的“6·18”,美團已嘗試將本地生活和即時零售納入購物節,參與大促。新的是淘寶閃購讓餓了么和淘寶兩個平臺實現聯動所帶來的想象空間——這是“大淘寶戰略”的第一步。
善于打流量戰的蔣凡,能否重現當年手淘移動化轉型的增長神話?在雙11這個流量井噴的時機,又能否真正激活阿里電商的第二次增長?
有意思的是,蔣凡的新故事里要通過即時零售講遠、近場電商融合,構建統一平臺,這與當年講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戰略如出一轍。
9年前,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于是張勇作為執行者開始推動并購餓了么、孵化盒馬、整合高鑫零售、投資銀泰等,前后花費超過千億。2024年,阿里又在聚焦主業的新戰略下,花費大力氣出清這些資產。
都是要燒錢換增長,蔣凡能給出不一樣的答卷嗎?
01、
阿里股價上升,蔣凡貢獻幾何?
結論:更關鍵的是,馬云回來了!
客觀來看,阿里股價上漲的確發生在蔣凡回歸后。
如果以他的回歸——2024年11月21日作為時間節點,當天,阿里的股價是每股85.58美元,而到2025年10月28日收盤,阿里的股價已經漲到了每股176美元,幾乎翻了一倍。股價到了4年以來的新高,總市值也重新回到3萬億港幣以上。
可以確定的是,在這近一年的時間中,阿里的確拿出了新東西說服資本市場。其中,包括蔣凡所帶領的中國電商業務。
除了回歸時官宣的板塊,今年以來,蔣凡的權力范圍還在擴大。
2024年11月,阿里組織架構調整,宣布成立電商事業群,由蔣凡負責時,這個板塊整合了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
據36kr報道,2025年1月,菜鳥團隊調整,原先菜鳥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轉入阿里電商事業群,菜鳥高管丁宏偉直接匯報給蔣凡;6月,阿里將涉及近場、酒旅等電商服務業務的餓了么、飛豬放入電商事業群。
到8月,淘寶上線了全新大會員體系,餓了么、飛豬、盒馬等阿里系的權益被打通。
所有的整合只有一個目的,更好地調動起所有板塊,實現蔣凡帶來的“大淘寶戰略”。粗略來說,大淘寶戰略就是將阿里所有和電商相關的板塊一起調動,將用戶搶回淘寶。目前,整套戰略中最重要的動作就是以餓了么平臺為依托,推出即時零售業務——淘寶閃購。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動起來、有聲量,總比一潭死水要好。
蔣凡在任近一年間,2024年12月末到2025年6月末,共有三個季度的財報已公布,淘天的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9%和10%;經調整EBITA同比漲(跌)幅為2%、8%和-21%。財報發布隔天,阿里港股的漲跌幅分別為14.8%、-4%和18%。
也就是說,“淘寶閃購”動作開始前的3月末,阿里中國電商的業績雖然漲了,但資本市場不買賬;閃購燒錢導致中國電商利潤同比下滑,也沒有影響資本市場對阿里的預期,隨后的兩個月中,阿里的股價也一路瘋漲。
不過,換個角度看,阿里股價的上漲也是出現在馬云強勢回歸后。
今年2月以來,馬云出現的頻次明顯增加。從2月在杭州園區短暫露面,4月阿里云啟動大會發表演講,5月湖畔小屋鼓勵員工堅持創業精神,到6月在阿里內網回應老員工痛批阿里“大公司病”萬字長文,同時現身餓了么工區參加淘寶閃購周會。此后7月、8月、9月,馬云也有公開現身。
馬老師回歸后的兩個關鍵場合:阿里云啟動會和淘寶閃購周會,均顯示出,阿里對當前電商+AI業務雙核的重視。
閃購讓阿里電商業務有了新生力量,同時AI也在驅動阿里重塑業務基座。一個顯而易見的點是,8月29日阿里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新財報(2026財年第一季度)后的那個交易日,股價暴漲18%,與當時海內外媒體報道“阿里正開發新AI芯片,以填補英偉達空白”息息相關。
財報中也顯示云業務實現了超預期增長: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26%,增速創下了三年新高,且已經連續8個季度實現增長率的提高。
摩根大通在10月的研報中表示,在阿里巴巴的商業生態系統中,AI技術帶來的效率紅利將貫穿商家和消費者兩端,而阿里巴巴則能夠因此獲得為廣告、工具、智能體平臺重新定價的空間。
阿里的股票敘事也將從“國內電商市場份額流失方”變為“中國互聯網一線資產”。據此,摩根大通將阿里的美股和港股價格雙雙上調,并給予了“增持”評級。
資本市場買的是對未來的預期,是底層的AI技術突破所帶來的效率紅利和重新定價權。雖然蔣凡帶來的“大淘寶戰略”也講得出故事,國內電商業務目前也仍是阿里規模最大的業務和現金奶牛,但這套故事必須被放在更大的技術變革背景之下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