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一改往年金九銀十的氣象,在各個地方逐步收緊汽車消費(置換或報廢)補貼政策后,所有人似乎都進入到一個觀望狀態。潛在用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購車需求,廠商也在積極出臺應對政策,以便重新激活整個汽車市場。
而于廣汽集團來說,2025年是企業重拾信心的關鍵一年。在行業快速轉型的當下,從旗下子公司紛紛定出新的發展戰略,到全集團上下有關組織架構的調整,廣汽非常能希望在新任董事長馮興亞的帶領下,為往后的發展提前做好準備。
今年前10個月,整個廣汽的新車銷量定格在了1,354,384輛,其中,10月的銷量為170,731輛。從數據上看,同比10%的下滑,的確證明了,廣汽在過去這段時間里給出的銷量成績沒能緊跟整個行業快速向前的步伐。但回頭仔細看這個過程,相比去年,廣汽實則在集團改革層面,有了很深入的變化。

一直以來,業界總是會將廣汽這20多年的發展和合資公司經營的好與壞綁在了一起。從最早的廣州標致開始,期間,集團誕生包括廣州五十鈴、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日野、廣汽菲克、廣汽三菱在內的這一大批合資公司。而正是它們的存在,才促成了廣汽集團始終向上發展的主基調。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汽車逐漸崛起,合資生態的發展不同以往,廣汽集團也逐步有了自己的發展節奏。背靠合資只是一方面,傳祺和的壯大,同樣在另一層面為廣汽提供新的增長點。
當時間進入2025年,由市場變革帶來的陣痛很是劇烈。但可喜的是,在三年番禺行動的指導下,廣汽在失落中逐步從找回了狀態。從自主到合資,多方面,全方位的調整是集團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卻也漸漸給集團的未來帶去了一定新生。
回到銷量上,旗下四大整車企業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均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僅在10月份,廣汽傳祺與廣汽豐田的銷量分別實現同比2.6%和0.7%的增長;盡管廣汽埃安與廣汽本田沒能跑贏去年同期的銷量,但就節奏的把控上,也算比以往做得好很多。
這個月開頭,我們曾就廣汽豐田的市場表現給出過正向的認可。

11月1日,當廣汽豐田彭寶林在社交平臺上再次給出“鉑智3X整個10月的交付量達到了10,013輛,首次實現月銷破萬,連續六個月環比增長,累計交付量突破5萬輛,剩余1萬臺訂單待交付”的最新消息,外界愈發會覺得,合資終于摸透了中國車市轉型的門道。
但實際上,從鉑智3X的階段性成功中,我們能看到的是,廣汽豐田戰略思路的根本性轉變。廣汽豐田打破了合資企業傳統的導入全球車,再實施本土化適配的慣例。首次由本土團隊主導研發,中日雙方就產品的推新聯合發言,看似很抽象,可在此種環境里,主動求變就意味,有機會跟上這個時代。
也正由此,當本田“偷摸”決定延遲燁GT上市的整個計劃,對于廣汽本田,我們也能得到一個信號就是,同為集團下的合資公司,廣汽豐田的發展對日系合資的發展是有觸動的。哪怕接下來會進入產品空窗期,站在廣汽本田的角度,燁GT的回爐重造也算是積極迎合了中國車市的消費變遷。
另外,在新款飛度登陸工信部產品名錄那么久,廣汽本田都還沒決定將這款車投入市場,其本質上也反應了,本田在面對中國用戶的新需求上,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聽從日方的想法。
在這個市場大背景下,合資過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左右廣汽的發展,但換個方向,眼看集團在今年前兩個季度的經營業績出現合計40多億元的虧損,廣汽可沒有理由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