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近年來演變迅速,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引擎,滲透率已超50%,銷量持續領跑世界。
但在純電動車型一度占據主導地位后,一些專家開始質疑其長期獨占鰲頭的可能性,轉而看好搭載大容量電池的增程車型。
這種轉變并非技術退步,而是基于現實需求和全球格局的理性選擇。中國企業在電池和動力系統創新上積累深厚,出口數據也顯示插電混動逐步取代部分純電動份額,反映出市場對靈活性的追求。

純電動車從早期續航不足200公里,到如今主流產品輕松突破500公里,得益于能量密度提升和快充技術的普及。中國充電網絡已覆蓋超過2000萬個樁位,公共設施達數百萬,支撐城市用戶日常出行。
但全球范圍內,許多地區電網老化,承載力不足,高壓線建設成本高企,導致充電樁部署緩慢。
發展中國家停電現象頻發,普通樁功率僅限于60千瓦,補能時間往往超過一小時,這直接放大純電動車的實用障礙。

相比之下,增程車型通過集成小型發動機,提供純電續航400公里以上,同時油箱作為備用,確保長途無憂。這種設計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環境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
純電動車的核心挑戰在于電池重量與效率的平衡。容量超過100千瓦時后,自重增加500公斤,能耗隨之上升,實際續航增長不成正比。
高速或坡道工況下,電量消耗加速,冬季低溫更導致容量衰減10%以上。剎車系統負擔加重,前懸變形風險升高,緊急制動距離延長,碰撞概率相應增加。

這些問題雖通過固態電池初步緩解,能量密度已破500瓦時每公斤,循環壽命超2000次,但生產成本仍高,良率僅90%,短期內難以大規模降低售價。
中國市場純電動滲透率雖達64%,但全球銷量數據顯示,歐洲和美國純電動占比波動,部分因電網升級滯后而轉向混動路徑。
增程車型的崛起則源于技術迭代的積累。早期版本電池容量僅30千瓦時,熱效率30%,如今提升至50千瓦時以上,效率達40%,燃油消耗降至每百公里5升。純電比例占80%,動力響應縮短20%,噪音控制至純電水平。

相比純電動,增程在空間利用上更優,電池包不占底盤過多,后排腿部空間增加15厘米,行李廂體積擴大20%。
價格機制也更親民,25萬元級別產品配置智能車機和寬敞內飾,媲美30萬元純電動,還享綠牌免稅,購置成本降低10%。殘值率穩定,三年貶值控制在20%以內,得益于油電雙用減少電池衰減擔憂。
市場數據進一步印證這一趨勢。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94萬輛,增長32.7%,其中增程車型從2016年的14輛暴增至2024年的116.7萬輛,9年增長8萬倍。雖7月銷量降至10.2萬輛,同比下滑11%,但9月反彈至11.7萬輛,占比10.4%,增速轉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