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在感嘆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暫,從短袖直接切換上了秋褲。氣象數據也印證了這種感受,9月下旬時,全國大部氣溫還普遍偏高,但10月以來,多輪冷空氣接踵而至,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氣溫持續走低,入冬步伐加快。那么,秋天真的變“短”了嗎?來看氣象專家的解讀。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 朱定真:對于今年秋季是不是短了,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不是入秋晚了,再一個是不是入冬正常或偏早,這都有可能造成整個秋天日期偏短。

今年入秋到底晚不晚?首先要來看如何判定“氣象入秋”。和公眾體感的“秋天”不同,根據《氣候季節劃分》國家標準,需當某地連續五天的滑動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22℃時,才算達到入秋標準。什么是滑動平均氣溫呢?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 朱定真:為了保證不是受一兩次冷空氣的降溫影響,所以叫5天滑動平均氣溫。從某一個日期開始,以5天為一周期的滑動,逐漸來測溫度,直到低于22度的平均溫度出現了5天以上,如果是連續的,那這5天里的第一天就作為入秋日期。

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的入秋時間大不一樣。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常年平均數據顯示,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哈爾濱、蘭州、銀川等地通常是在8月中旬就早早入秋,而廣州、南寧等地則要等到10月下旬至11月,海口甚至要到11月底才進入秋季。而四季如春的昆明、高海拔地區的拉薩和西寧等地,則幾乎“常年無秋”。

受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北、冷空氣偏弱等因素影響,今年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入秋時間明顯推遲。以南京為例,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晚入秋的一年。而今年南京于4月29日入夏,夏季總長達167天,同樣創下歷史紀錄。
我國多地秋天呈“遲到早退”趨勢
氣象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多地秋天不僅來得越來越晚,而且停留時間也越來越短,呈現出明顯的“遲到早退”特征。
根據氣象數據顯示,“秋來遲”的情況并非今年特有。對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入秋日期,我國多地入秋時間出現推遲。其中,鄭州、寧波、深圳、杭州等地的秋季推遲幅度最大,超過10天。北京、長沙、南京、合肥、烏魯木齊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