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產算力產業鏈多個關鍵節點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產業正告別單點技術突破的零散格局,邁入系統效能躍升的新階段。這場從“點”到“面”的轉型,不僅成為中國數字經濟自主發展的核心支撐,更重塑了全球算力產業格局。
現如今,國產算力已形成“芯片—整機—軟件—應用”的完整閉環。這種“硬件筑基、軟件賦能、生態共生”的系統思維,讓國產算力進一步從“可用”向“好用”跨越。在筆者看來,這場跨越絕非單點技術的突圍,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在技術、產業、生態三大維度中找到破局關鍵。
其一,算力技術要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創新”。
國產算力的突圍,需構建“硬件創新+軟件適配”的技術體系。當前,國產算力企業已跳出“單點參數比拼”的慣性思維,正以系統創新實現“換道超車”。硬件層面,算力企業不再局限于單芯片性能比拼,而是通過架構創新實現算力聚合。例如,華為以超節點架構將數千張芯片整合為“一臺計算機”,其百萬卡集群構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110.650, -3.68, -3.22%)則在超算領域持續突破,通過架構創新讓國產超算從“能用”升級為“好用”。
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加持,也為算力技術的系統創新提供了關鍵保障。政策端,《算力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5版)》明確“有效推動算力標準體系建設”;市場端,國產算力已形成“需求牽引創新”的良性循環。
其二,國產算力產業要加快形成“場景需求—技術優化—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
從全球格局看,中國算力產業正從“跟跑”向“并跑”轉變。比如,在智算基礎設施領域,(106.440, 0.47, 0.44%)等企業加速智算中心布局,天津移動TPU智算中心憑借國產算力方案實現成本優化,印證了國產算力在規模化場景中的實用價值。
從行業影響來看,醫療、工業等領域的國產化解決方案不斷涌現,算力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賦能作用持續釋放。以醫療產業為例,在罕見病診療中,中科曙光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打造的精準醫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可在10分鐘內完成病理影像與基因數據的跨模態匹配,將單樣本分析時效壓縮至30分鐘,顯著提升疑難病例的診療響應速度。從多個場景實踐結果來看,國產算力正形成“場景需求—技術優化—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使國產算力在細分領域逐步趕上國際水平。
其三,算力生態須從“孤島林立”走向“協同共生”。
國產算力生態正發生一場深刻的協同轉變。這場轉變打破了長期存在的資源割裂、供需錯位困局,為算力從“可用”到“好用”筑牢根基。
此前,國產算力生態的協同短板是產業發展的核心梗阻,集中表現為三重“孤島效應”。其中,“資源孤島”尤為典型,智能算力地域錯配與通用算力過剩、智能算力短缺的結構性失衡并存。“技術孤島”同樣突出,不同廠商的芯片架構差異顯著,配套軟件與工具鏈兼容性不足,存在“硬件難適配、軟件難通用”問題。“供需孤島”也不容忽視,賣方盲目搭建通用算力,買方缺乏使用與運維能力,引發“接單與撤單并存”的市場亂象。
面對種種問題,政策與市場雙向發力。政策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旨在加快構建算力互聯互通體系,實現不同主體、不同架構的公共算力資源標準化互聯,提高公共算力資源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算力高質量發展。這一頂層設計為打破“孤島”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動算力資源從“分散建設”向“統籌布局”轉型。市場層面,一批標桿實踐正在探索協同路徑,如國家超算互聯網平臺通過資源抽象和算力封裝技術,構建起異構算力資源池。協同生態將推動算力從“基礎設施”向“生產要素”轉化,賦能千行百業的智能化轉型。
國產算力生態的協同轉變,本質是一場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自我革命。當每一塊芯片都能在特定場景中精準釋放效能,每一份算力都能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動能時,國產算力不僅將完成從“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更將成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