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5662億的營收看似風光,12.75%的增長卻掩蓋不住第三季度1949億營收同比下滑3%的尷尬。更扎心的是利潤,233億凈利潤同比下滑7.55%,第三季度78億利潤直接縮水三成。這就像百米賽跑突然踩了剎車,曾經的新能源霸主怎么了?
價格戰這把雙刃劍終于開始反噬。前兩年靠降價搶市場的招數不靈了,5月份開始官方接連喊停"內卷",對手們趁機喘過氣來。吉利前八個月新能源銷量暴漲120%,零跑單月5.7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88%,都在虎視眈眈盯著比亞迪的王座。仰望、方程豹這些高端品牌雖然亮眼,但20萬以下的大眾市場才是基本盤,高端化的步子還是慢了半拍。
研發投入像無底洞,智能駕駛、芯片這些前沿技術還在燒錢階段。海外市場更是吞金獸,歐洲東南亞的布局遠水解不了近渴。產業鏈利潤重新洗牌,上游降價的紅利全讓消費者撿了便宜。刀片電池的技術壁壘在被追趕,智能座艙的護城河還沒挖深,青黃不接的尷尬全寫在了財報上。
但轉機或許就在不遠處。業內預測這場陣痛最多再熬半年,2026年可能迎來轉折。關鍵要看三張牌:高端車型能不能扛起利潤大旗,海外市場何時開始反哺,智能駕駛等技術能不能彎道超車。就像種地不能光撒種子不施肥,200多億的研發投入該想想怎么結出果實了。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成人禮,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是必經之路。對比亞迪這樣的領跑者來說,暫時的減速不是壞事,反而給了調整呼吸的機會。畢竟馬拉松比的不是起跑速度,而是調整配速的智慧。這場轉型大考,考的不是一時得失,而是能否在下一個技術周期繼續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