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的干線公路上,深向科技的新能源重卡正平穩行駛,續航可達660公里。車隊采用智能編隊系統,能自動避險、協同行駛。遠在海外的港口和礦區,同款車型也已投入運營,零碳運輸正在成為常態。
這家誕生于2020年的安徽企業,專注新能源智能重卡,已覆蓋長途干線、港口、礦區等多種場景。
11月6日,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港股新能源重卡第一股”。
截至2025年6月,深向科技已交付近6400臺新能源重卡。
深向的崛起,代表了行業的新方向:
技術升級:從“油改電”轉向“正向定義”,三電系統與智能駕駛深度融合,解決續航、安全、效率痛點。
場景落地:港口、礦區、干線物流的無人編隊運輸成為剛需,細分場景加速商業化。
生態協同:換電集群、氫電共用平臺、智能調度算法同步推進,優化車隊效率。
- 01 -
深向科技的創立,源于創始人萬鈞對物流行業的深刻觀察。
萬鈞是重慶人,生于197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業。
早在2012年,萬鈞創辦商用車金融租賃公司獅橋。他親眼看到重卡行業的困局:燃油成本占四成,人力成本高達兩三成,司機辛苦,企業卻難賺錢。
2018年,他與百度合作探索自動駕駛落地時,發現傳統模式的致命短板——主機廠多在燃油車上“后裝”智能系統,成本高、匹配差。
而電動車的數字信號,天生更適合智能駕駛。那時他意識到:必須用“電動化+智能化”重構重卡。
2018年,百度便攜手陽光融匯資本,以10億元戰略融資,聯合領投了獅橋。
2020年12月,萬鈞聯合百度與獅橋,在北京創立深向科技。自創立以來深向科技累計融資19.6億元,投資方包括百度、臨沂魏橋國科、啟明創投、聯想創投、光躍投資、建信信托、中電基金、交銀國際、慕華科創、華蓋資本、中安資本、大灣區基金、合肥產投、肥西產投、普華資本等。
深向的核心業務,是“新能源重卡 + 智能貨運解決方案”。萬鈞拒絕“油改電”的捷徑,堅持從設計源頭整合技術,從設計階段就圍繞電動化、智能化打造。雖然研發成本高、供應鏈壓力大,但避免了續航短、風險高的問題。
萬鈞提出“兩段式”策略:
先用660公里續航的“深向星辰”打開市場,再靠“天璣”智能系統提升運營效率。結果顯著——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車低18.7%。
2021年推出中國首款正向定義純電重卡“深向星辰”,2025年又發布二代產品和“深向星途”,自研三電系統全面升級。
交付量增長迅猛:2023年509臺,2024年3002臺,2025年上半年2873臺,2025年上半年交付2873臺。
新能源重卡銷售,是深向科技最核心的收入來源。占比連續三年超過99%。
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收入分別為4.26億元、19.69億元、15.06億元。
盡管營收增長迅速,深向科技目前尚未實現盈利。2022年至2024年期間,深向科技虧損持續擴大,分別為2.67億元、3.89億元和6.75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3.71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計凈虧損已超過17億元。
- 02 -
新能源重卡行業,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燃油統治時代(2020年前)
那時,公路貨運幾乎全靠燃油重卡。企業只關心“車能跑多久”,很少有人談環保,更沒人提智能。
第二階段:新能源起步期(2020-2023)
環保政策收緊,一些企業開始試水——把燃油車改裝成電動車。
結果問題一堆:續航短、匹配差、成本高。那是一段探索期,也是一段反復試錯的階段。
第三階段:智能電動爆發期(2024年至今)
“正向定義”的新能源重卡開始取代改裝車,智能系統普及,行業從“電動化”走向“電動+智能”融合。
放眼全球,2024年公路貨運市場規模達3.9萬億美元。其中重卡承擔了一半的運力。到2030年,全球重卡銷量預計將升至280萬臺,年均增長4.7%。
但傳統燃油重卡帶來污染,占貨車氮氧化物排放的85%以上。重卡電動化被視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
深向科技正站在這場轉型的風口。它所在的領域,受益于兩大政策方向:采購與運營補貼,降低客戶購車成本;智能駕駛政策放開,為自動駕駛車隊提供真實落地場景。
目前,市場出現兩個最強的需求爆發點:
第一,港口與礦區運輸。這些封閉或半封閉區域路線固定、貨量集中,非常適合規模化、智能化運輸。
第二,長途干線物流。隨著續航突破,新能源重卡開始替代燃油車,成為干線運輸的主力。
在技術路線上,“正向定義”與“油改電”完全不同。
“正向定義”是指從設計源頭就整合電動化與智能化,無需遷就燃油車結構。這樣的車,續航更長、智能更強、效率更高。以深向科技為例,其車型續航達660公里,是全球首個實現“正向定義”批量交付的品牌。
但這條路也更難。研發投入大,技術門檻高,對供應鏈要求極嚴。想把成本迅速降下來,沒那么容易。
從全球來看,中國企業在“正向定義新能源重卡”領域處于領先。深向科技已登上細分賽道全球第一的寶座。不過市場仍很分散。灼識咨詢數據顯示,按2024年銷量計,深向科技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場份額為2.7%,排名第十。
競爭對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轉型玩家;另一類是新創公司。
深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拼裝廠。整車架構、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車隊運維平臺,全部自研。這一體系,讓它從“造車”走向“造系統”。